“你公司的产品是我们长期关注的,给产品冠个‘中国著名品牌’就更易打开市场了。这个牌是权威机构颁发的,出几千元评审费就可以了。不想出钱,用你们的产品抵也是可以的……”
如今,社会上各种产品排行榜、荣誉证牌真是多如牛毛。不要说消费者看得云里雾里,就连拿到各种牌证的企业本身也说不明白,这些“荣誉”到底能代表什么。企业之所以要花精力、财力去办“七证八牌”,目的就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:证越多,货越真。
然而,一些心术不正者却从“评牌办证”中看到了商机,纷纷虚构一个戴着“中国”头衔的协会,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敛财。据说,这伙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监管起来还挺有难度。于是,就出现了这边“明令禁止”,那边依旧“我行我素”的情景。
“中国著名品牌”乍一听起来名头可是够响的,可这个评比,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财行径。本报《品牌周刊》去年11月份就曾刊登《花6800元就是“中国著名品牌”?》一文,对其进行过深度揭露。可是,“中国著名品牌”至今仍在全国各县市如火如荼地开展“业务”。据导报记者调查,产生这种情形目前有两种原因:一是一些企业不明真相;二是一些企业在创牌中想投机取巧。
有钱出钱,没钱抵货?
“这段时间烦死了,几乎隔三差五地被一个电话搔扰,对方死缠着要给我们的产品评个‘中国著名品牌’。我们连市里的著名商标都还没有拿到呢,挂个‘中国著名’有什么用?”开化县杜康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百鸣对导报记者说,平时经常接到这种莫名其妙的电话。
据王百鸣反映,他身边的很多企业老板同样接到自称是“中国著名品牌”评审组织的电话。有些企业挡不住诱惑,把钱汇到了对方的账户,不久真的收到了一块“中国著名品牌”的牌匾和证书。现在,开化县内打着“中国著名品牌”的企业,已有好几家了。
“你们的产品是我们协会长期重点关注的,现在免费给冠个‘中国著名品牌’就更容易打开市场了。只需几千元的评审费用,不想出钱可以拿你们的茶叶抵。”王百鸣不屑地说,这个“中国著名品牌”评审机构档次也太低了吧,和社会上骗吃骗喝的“下三烂”没什么两样!
由于时间太紧,导报记者最终没能赶到那些获得“中国著名品牌”的企业去一探虚实。但走在开化县城的大街上,还是轻易地看到了“中国著名品牌”的身影,有些商家甚至在店门口最显眼处,打上了“世界著名品牌”……看来,这些“大头衔”在小县城里还蛮有市场的。
|